“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日渐长,风正暖,春日正是读书的好时节,也是书写文章的好时光。在春意浓浓的谷雨时节,震泽幼儿园迎来了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氤氲着浓浓书香的日子里,骨干教师读书小组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交流活动。
本次共读活动由周娇老师主持,重点围绕书籍《我与教育写作》第二章内容展开,旨在通过学习打卡、金句分享、成长感悟以及答疑解惑等形式,帮助教师领悟到更多的写作之道、成长之道。
1.学习打卡
读书是学习,笔记是思维的整理。为了更加明晰这一章节的内容,反思自身写作经历。老师们以摘抄记录、划重点、写感悟等方式进行了线上的学习打卡。
2. 金句分享
本章节真诚地讲述了不同岗位的老师、管理人员的写作经历和成长经历,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写作“密码”。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也带给了老师们新的思考和感悟。
钮丽芳老师:我感受到这些教育名家对写作的看法在逐渐转变,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精神的丰盈,特别是书本的第134页这句话带给我极大地触动。工作十多年来,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研究和写作是一个成熟教师必须荡起的双桨。一个不具备反思和研究品质的教师,一个不能追问和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很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思想型教师。
张佳蕾老师:我对于宋瑞老师的《我的写作窘旅》中“教科研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好的论文、课题都不是关着门、坐在电脑桌前‘写’出来的,而是在活生生的课堂中‘做’出来的。”这句话感触特别深刻。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每天的教学就是我们做研究最好的来源,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我们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才能让我们的文章在理论上能够站稳脚跟。
沈雯雯老师:丁老师与宋老师的写作历程真实而又接地气,有方法有步骤,有做法有鼓励。让我也产生了一些写作感悟:我们要积聚火花——积累文章素材;定向立意——确定文章标题;明确立意——明确写文章的目的意图;澄清主题——搞清楚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每一次写,都是为未来蓄能。终有一天,练习会积淀为才气,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3. 成长感悟
一篇文章从“稚嫩”走向{}“成熟”,离不开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写作的过程固然艰辛,却也最有价值、最值得“回味”。老师们围绕文章修改的历程,分享自身的成长。
缪建芬老师: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提高我们运用教育理论的能力,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教育经验。经过多次的论文修改,我们有一些经验和收获。初稿完成后我会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请他人帮助修改,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同时,我还会采用热改法与冷改法交替使用的方法。这些修改文章的经验让我的写作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朱佳岚老师: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经验:选题是重点、理论是根基、论文要注重细节等,这些经验是我写作路上宝贵的财富。我不会忘记自己撰写时候所付出与所经历的,因为我勇敢踏出的这一步,让我收获成长。
4. 答疑解惑
史蒂芬平克说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们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大家抛出问题,交流分享破解之法。
问题描述
徐悦老师: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我有两点困惑:一点是写作时容易变成“大拼盘”,观点可能不够清晰。还有一点是在查阅他人文献的时候,容易被其观点左右,最后变成“影子作品”。
陈逸婷老师:我觉得自己写作的思路比较单一,文章内容的支撑理论也比较薄弱,写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策略化的分析。同时,在写作时论点还不够新颖。
破解之法
沈琴老师:我们要多积累实证,厘清自己的观点,架构好文章的结构,这样我们在查阅文献时,就可以引用他人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文章都没架构好,思路也没理清就去查阅文献,想通过查阅文献来打开自己写作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出现“影子作品”或者“拼盘式”作品。
陈洁老师:我认为只通过一堂课上一次就去提取策略,策略就会显得单薄、不具有普适性。建议基于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实现一课多磨或者主题化磨课,再从大量的实践案例总结归纳经验,从而基于研究指导专业表达。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有方法地做文献研究,把握文献的数量、类别、质量、以及阅读的方法,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将以“跬步、小流”的执着,积累点滴经验,走进“教—研—写”的快车道,收获“阅读—写作—成长”的快乐!